两部电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贫民富翁》和《追风筝的人》

  

     推荐两部电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贫民富翁》和《追风筝的人》。这两部电影的故事都是发生在亚洲国家(印度和阿富汗),两个故事都涉及到两兄弟间从孩提时代到成人后的情感纠葛,不过这完全是两部不同风格的电影,把他们放到一起不过是自己想偷个懒,不想多打几个字。毕竟我不是写电影评论。一直都觉得写电影评论其实是个天天把舌头放在磨刀石上磨的活,对于我这个电影的爱好者来说那不是我该干的事,我要做的就是当一个虔诚的观众,好好享受欣赏的乐趣,然后简单说说自己的感受。不过说到感受,这两部电影倒是有个共同点,那就是剥开现代电影工业越来越浮华的表面,最让人感动其实还是那些最为质朴、最为纯粹的人性。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



    一个孟买贫民区长大的,没受过任何教育的印度青年——贾马尔,参加一个类似《开心辞典》的电视问答节目,竟然答对了所有问题赢得十亿卢比,不能不让人怀疑作弊。“一百美元上印着谁的头像是谁”"印度佛像右手拿的是什么”"印度街头艺人传唱著名诗歌的作者是谁”……每一个问题竟然都和贾马尔悲剧性的成长经历有关,每个答案都是他的血泪故事。在他的讲述中,我们看到的是印度下层残酷生活:简陋的住宅、恶臭的垃圾堆、混乱宗教冲突、人口贩子、黑社会……,那是我们无法想象的另一个世界。更难想象,他们是如何可以这样坚韧的活下来。这社会愈发黑暗于是贾马尔的执着和信念愈发显得灿烂,就如同上天的注定一样,他用残酷的经历奇迹般地换来他永远不会忘记的正确答案。到最后一个问题时,我也不由的想说:上天保佑这个苦难的人吧!让他答对这个问题。当然,用不着我担心,编剧也没有理由不让这位苦难的孩子苦尽甘来,贾马尔最终得到了奖金和爱情,伟大悲剧有了圆满的结局。其实那也是所有观众期待的,那就是我们必须要看到希望。

    以前对印度的森严的种姓等级制度曾有过些许了解,种姓决定一个家族的社会地位和职业,他们世世代代都这样延续,印度的种姓制度中最为低等的贱民被称作“不可碰的阶层”(the Untouchable Caste,Dalit),他们不能穿鞋,不能受教育,有身份的上层种姓不跟他们说话,也不接近他们。尽管法律上早就废除这种等级,但人们传统的观念中却不是一时能改变的,即便是低等的贱民,他们也是麻木的认为是命运的安排,没有反抗的意识。记得在一个谈话节目中一位中国专家曾谈过他在印度的一次经历:有次他拜访一个印度“贱民”阶层的家庭,主人不敢给他敬茶。他问其缘由,主人说:他这个姓氏的人是不配给这样高贵的客人敬茶的。而就在半月前我还看过一则新闻,讲印度一贫民窟的少年和高于自己种姓等级的女子相恋,结果被人活活打死……。在荧幕之外的现实中,相似的悲剧从未停止过上演。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这部电影把故事讲的很巧妙,剪辑的手法也非常娴熟,后来网上查了一下导演,居然与12年前惊世骇俗《猜火车》是同一个导演——丹尼博伊尔,那也就不难理解了。现在这部电影已经在各大电影节上出尽风头,导演也是拿奖拿到手软,大有冲击明年奥斯卡之势。网上对这部电影也是好评如潮,称之为是08年年度最佳影片。而我能在08年的最后一天欣赏这部电影,那还真是幸运。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预告片:
播放Flash动画




《追风筝的人》:


      《追风筝的人》其实是07年的电影了,突然想起来,又翻出来再看了一遍,再次接受一次洗礼。
    相信风筝总是代表着美好,不然为什么每次路过莲花山风筝广场,看到那些放风筝的人总是充满着欢笑。小时候每年三月是放风筝的季节,但我能去放风筝的机会却不多,因为大人们总觉得最适合放风筝的河边对小孩来说很危险的地方。记得有一年三月,老师决定组织全班进行一次到河边放风筝的活动。听到这个消息很是兴奋,于是在家里赶制了一只很大的风筝,而且很用心的在上面画了孙悟空的画像,就指望着那天他能飞上天,让自己自豪一下。但到了那天,老师突然食言取消了活动。对于小孩子来说那是非常失望的一件事,上着课偷偷瞄着挂在窗户上的风筝,眼泪就在眼眶里开始打转,心里暗暗埋怨老师为什么不守信用。很快梅雨季节到来了,那只风筝飞上天再也没机会飞上天。

   当然在《追风筝的人》里阿富汗的少年阿米尔对风筝的记忆却远比我这段小小的遗憾事要复杂得多。电影开始时,阿米尔和哈桑在喀布尔的狭窄的街头奔跑着着追逐风筝,镜头中不断穿插喀布尔街头的民俗风情画面,我们可以感受到那是两个少年的一段幸福时光。但幸福时光总是易逝。作为仆人的儿子哈桑聪明、勇敢、真诚。他总是是知道风筝会落到什么地方,在小少爷的阿米尔受到欺负时能勇敢的站出来保护他。但自卑的阿米尔对于父亲对哈桑偏爱的却隐隐有些妒嫉。当哈桑为了保护阿米尔的风筝而被人强暴时,阿米尔选择了逃避,但内心的自责却被自卑扭曲,他逼走哈桑父子来逃避自己不愿面对的懦弱,却无法守护记忆之河永远的侵袭。

    不久苏联入侵阿富汗,阿米尔和父亲逃亡到美国。阿米尔在美国长大,成为一位作家,阿富汗的往事却一直是内心的隐痛。直到一天阿米尔接到一个来自巴基斯坦的电话……。在巴基斯坦,阿米尔才知道,哈桑其实是父亲和仆人的妻子通奸所生的孩子,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兄弟。可这时的阿富汗早已变成人间地狱,苏联人离开了,又来了残暴的塔利班政权,哈桑夫妇为保护阿米尔家的房子已被塔利班枪杀了,唯一留下一个孩子——索拉姆。阿米尔不得不鼓起勇气回到危险重重的阿富汗营救侄子索拉姆。历尽艰险索拉姆终于被带到美国。在公园的草坪上,阿米尔为索拉姆去追逐风筝,他回过头喊道:“为了你,一千次一万次也愿意。”而这句话是哈桑曾经对他说过的。被战争变得木纳索拉姆这时微微露出了笑容, 在哈桑的儿子身上阿米尔完成了他命中注定的忏悔与救赎。

   这部电影该镜头叙述的很平静,让人看着看着总有种堵在喉咙里,说不出的东西。

   片中风筝飞舞的三维特效镜头,做的相当不错,和故事融合的很好,一点也不会觉突兀。

   其中阿富汗的部分是在新疆拍的,其实那种西亚的风情还是很美的。而两个小孩的扮演者都是来自阿富汗,可能因为电影里的一些政治因素,据说他们却在本国受到了威胁。
    
   这部电影的原版小说《追风筝的人》本身就很成功的畅销书,喜欢书的可能,更偏爱原版小说一些。而我觉得可能各有各的优势,也许小说能有有更多想象空间,而电影可能比小说更容易让人接受。

《追风筝的人》预告片:
播放Flash动画



评论: 0 | 引用: 0 | 查看次数: 8292
发表评论
昵 称: 填上名字就成,不用注册,您想注册的话,当然更欢迎~
密 码: 没注册的话,自然不用填密码了。游客发言不需要密码.
内 容:
验证码: 验证码 如果看不清楚验证码,点击图像换一张试试。
选 项:
虽然发表评论不用注册,但是为了保护您的发言权,建议您注册帐号.
字数限制 1000 字 | UBB代码 开启 | [img]标签 关闭